跳到主要內容

搭高鐵+高捷一日遊



半年前老媽就一直在唸沒做過高鐵,
高雄也很久沒去玩了,高雄捷運通車那麼久也該帶他去走走吧!
終於得到大哥回應要帶老媽去一趟-高雄之旅
身為老么當然也要去湊一腳。
理由是...

  1. 反正我也沒去過

  2. 11月份開始 高鐵實施雙色優惠 便宜嘛!

  3. 9月份高捷好像才通車了橘線 行程豐富許多

  4. 11月份業績清淡 就請假去一趟吧!消化一下特休

  5. 順道孝敬一下老人家

  6. 台北冷鋒過境,高雄正好避寒(一天而已有點牽強)

七點多麻煩老婆順路載我們一程,前往板橋火車站,也許之前沒跟他說一聲,臨時以義,一早起床我就催他動作快一點,擺一臉臭臉的他,似乎很不爽,我也不太敢吭氣!

搭乘8點由板橋出發前往高鐵

選擇最便宜的自由座票價單單我個人就耗資一千三 三位就花了快四千自由座艙 只有9~12節

九點半就到了左營,真快,時速最高達290km,跟上海磁浮列車,略遜了一點,磁浮最高430km>

大哥建議先去橋頭糖廠,我們買了200元的高捷一日卡可以當天無限次使用,算是挺划算的。

橋頭糖廠很日式風格不禁感覺,日本統治50年似乎不像是殖民台灣有點像有計畫的規劃台灣大舉移民反觀國民政府,只是過客心態般的無建設,難怪當時的富紳們那麼恨國民黨也許就是現在深綠的支持群眾。

高雄巨蛋隔壁有間三民家商,聽說是黃小雅的母校,還真大,聽說出了許多有名的HBL如田壘、莊曉文、周士淵等。尤其是田壘還跟黃小雅同一屆耶!會不會是那個仔仔說的憶難忘青梅竹馬。巨蛋旁有間漢神百貨人潮相當冷清,屈指一算撐不過三年就會掛了吧!
之後到了高雄車站,為了一頓美味的中餐,我們由中山路走到大同二路,珍珍珍日本料理,換算了一下公里數大約有3~5公里遠,日正當中的時候走這一段可真是有點難熬。不過還真的好吃,算是值回票價。後來發現用餐地點距離橘線市議會站只有咫尺的距離,真是嘔壞了。
高雄人大概還不太習慣使用大眾運輸系統,路上公車少,地鐵站裡更是沒啥乘客,就連橘線與紅線交會的大站--美麗島站,也是寥寥可數兩三隻小貓而已。列車都縮水到只剩下三節車廂,10分鐘才來一列車,難怪高雄機車縱橫市區,很多騎士也都不戴安全帽。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德的異想世界

每每早晨睡醒時都有一些構想 並且寫記錄在部落格上 好作為爾後 創業的好點子 但到了晚上要寫這些構思的時候 卻再也記不起來....

轉載: 38種攝影基本功訓練 原作者 遠山

攝影,除了擁有好裝備,良好的運氣,超凡的耐心之外,更有有一手過硬的攝影技巧,分享攝影基本功訓練,文末提供攝影基本功訓練全文閱讀。 第一單元:攝影基本功訓練 訓練 1、全景深練習 被攝體: 一般風景、花卉、城市建築等衝擊力較強的景物。 要 求: 畫面全部實焦。 建 議: 首先使用廣角鏡頭:24MM—35MM拍攝,光圈:F11—16,光圈優先模式。 訓練 2、單體對焦練習 要 求: 只把焦點對在主要被攝體上,淺景深。 建 議: 中望遠鏡頭:85MM以上,光圈F5.6或更大,光圈優先模式。 訓練 3、定格練習 被攝體: 體育運動項目、行走著的汽車、火車、流動著的水、瀑布等。 要 求: 將激烈運動著的被攝體的瞬間動作或瞬間表情記錄下來。 建 議: 高速快門1/1000秒以上、快門速度優先模式。 訓練 4、動感練習 被攝體: 體育運動專案、動態的人、流動著的水、瀑布等。 要 求: 運動員和動態人的身體的一部分虛化或動體實背景虛,流動著的水,瀑布等有流線感。 建 議: 慢速快門1/15秒-11秒,先從1/30秒開始練習,然後1/15、1/8、1/4、1/2、1秒逐段練習,使用三腳架。 訓練 5、取景練習 要 求: 突出主題,畫面簡練,能傳達出被攝場景的氣氛,此項訓練是構圖訓練的基矗。 建 議: 望遠鏡頭,大光圈。 訓練 6、特寫練習 被攝體: 花卉、靜物、昆蟲等。 要 求: 被攝體占畫面的比例儘量大,突出被攝體的形狀和有趣的部分,高清晰度。 建 議: 使用微距鏡頭或微距功能及近攝接圈,最短攝影距離,鏡頭與被攝體保持平行,使用三腳架及快門線。 訓練 7、各種焦距鏡頭(鏡頭各焦段)的使用練習 利用各種焦距鏡頭(鏡頭各焦段 )進行拍攝練習,借此瞭解鏡頭各個焦距的特點,理解畫角及透視關係,活用各焦距段的不同景深。 標準鏡頭: 焦距50MM左右的鏡頭——極其自然,沒有誇張。 廣角鏡頭: 焦距35MM以下的鏡頭——強調遠近感。 中望遠鏡頭:焦距為85MM~135MM的鏡頭——與人眼最接近的透視(遠近)感,能正確體現被攝體的形狀,多用於人像攝影。 望遠鏡頭:焦距為200MM以上的鏡頭——很少遠近感,有壓縮效果。(易抖動,儘量使用三腳架) 第二單元:畫面構成和構圖訓練 練習 8、橫、縱位構圖 被攝體: 景物、山河、建築、人物等。 要 求: 用橫...

摸著石頭過河

作者:高建華 出處:商務印書館 在中國,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口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對於不熟悉、不瞭解的事情不是請教專家,而是關起門來思考,好像這樣做最穩妥。 其實,只要大家冷靜地想一想就知道,過河有很多種方法,而“摸著石頭過河”是其中最危險的選擇。 為什麼不修一座橋過河? 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需要很多錢,但是卻一勞永逸;如果實在無力修橋,也沒有時間等著橋修好再過去,那我們也可以選擇坐船渡河啊!坐船渡河比“摸著石頭過河”風險要小很多,付出的代價也不大(就是渡船的費用);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找不到船,非要趟著水過河的話,為何不找一個熟悉地形的人帶著過河?幹嗎非要自己去“摸著石頭過河”,去冒風險?去交學費? 可見,在計劃經濟年代形成的很多思維模式並不容易改變。 具體到戰略規劃上來說就是:如果你不懂為什麼要做戰略規劃,可以請人來做培訓,介紹戰略規劃的意義和重要性,戰略規劃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使大家明白戰略規劃背後的道理,從而達成共識。 如果你認同了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做,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就請一個專家幫著做,邊幹邊學、融匯貫通,整個管理團隊做這麼一次戰略規劃,比上一個MBA班更有實際意義,因為這不是模擬練習,而是實戰操作,大家的體會更深。 記得1997年的時候,為了把我們那個分部的戰略規劃做好,我們從美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戰略規劃的高手擔任輔導員,手把手地帶領我們把五年戰略規劃給做出來了。 儘管在那之前,我已經做過幾次戰略規劃,但是經過專家指點之後,我才真正掌握了做戰略規劃的技巧,從那以後我才開始幫其他企業去做戰略規劃。 戰略規劃的水平體現了一個企業的組織智商,因為戰略把企業發展的大方向明確了,把實現目標的計劃寫清楚了,所以大家知道自己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的工作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價值,所以能激發大家的主人翁精神。 記得當年與我的頂頭上司Ken Lodge在探討組織智商的時候,他把中國人和美國人做了一個對比。 在他看來,中國人的平均智商高於美國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人比較聰明。 但是美國的情況與中國不同,大部分人的智商平平(所以很多人說其實美國人很傻),但是在美國有少數智商特別高的人(精英人物),他們的智商非常高,平均下來,美國人的平均智商可能低於中國人。 不過在美國,很多製度(在企業和其他機構裡)都是由高智商的經過專業訓練的精英來進行設計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