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對父子的故事

有一天,兒子問爸爸:「爸爸你和我一起去跑馬拉松,好嗎?」
爸爸說好。
第二次,兒子又問爸爸:「爸爸你和我一起去跑馬拉松,好嗎?」
爸爸又說好。
有一天,兒子問爸爸:「爸爸和我一起去參加鐵人競賽,好嗎?」
鐵人競賽是最困難的比賽,必須游泳 四公里 、腳踏車 180公里、跑步 42公里。
爸爸說好,我們去參加。
以上故事看起來很簡單,請點選以下連結,觀賞影片,你將會了解愛的偉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Mbk9dtpdY

我看完都哭了.....


這是在講一對父子的故事, 爸爸叫做Dick Hoyt, 兒子叫做Rick Hoyt,
這對父子是長跑健將,
在過去二十五年間, 他們一共跑了3770mile,
其中包括78次半馬拉松賽,64次的馬拉松賽,24次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賽,
20 次 Duathlons賽,7 次18.6 Milers賽,34 次10 Milers賽 ,143 次5
Milers賽, 620 Milers 賽,27次 Falmouth 7.1 milers賽,15次4 Milers賽,
2次11公里賽, 8 次15公里賽,204 次10公里賽,4 次8公里賽,92 次5公里賽,206 次奧運標準的三項鐵人賽,6次被公認不是平常人可以承受既
Ironman distances的終極三項鐵人賽……

但是你知道嗎?
兒子Rick是不能說話也不能走路的!!
Rick在出生時因臍帶繞頸導致腦部缺氧受損,醫生告訴Dick,孩子是植物人,
沒有任何希望了因此他只能在輪椅上渡過他的一生。

Dick引述在Rick九個月大時,醫生對他和他妻子祖迪(Judy)說︰
「他從此會像植物人一樣,還是把他送到療養院吧。」

然而,他們兩夫婦對此並不認同。他們發覺當他們在屋內活動時,
Rick的眼睛會緊 盯著他們。當Rick十一歲時,他們把他送到特夫斯大學
(Tufts University)的工程系,詢問是否有令孩子與人溝通的辦法,
可惜Dick得到的回覆是︰「不可能,他根本沒有任何腦部活動。」

Dick反駁說︰「跟他說個笑話吧。」他們便說了個笑話,Rick果然笑了,
證明了他的腦內確有不少活動。結果,他們為Rick加裝了一部能用頭的則面控制
滑鼠標的電腦, Rick終於能和外界溝通了!

在Rick十五歲時,Rick的一位中學的同學因意外而癱瘓了,學校為那位學生舉行
跑步籌款,Rick便透過電腦打出︰「爸,我也想參加。」
Dick之前並非跑步運動員,也沒有跑過馬拉松賽但因著兒子的要求就參加了
於是他就推著Rick跑完了5mile的全程在結束之後Rick對父親說:"我今生第一次不
覺得殘障了!" 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爸爸Dick!

他決心要把那種感覺盡可能帶給兒子,預備好參加1979年的波士頓馬拉松。
「不接受報名。」便是比賽當局給Dick的話,原因是Hoyt父子既不是單獨跑手,
又不是輪椅參賽者。結果幾年來,Hoyt父子只在賽事中跟著大隊一起跑,
但他們終於找到正式參加比賽的方法︰在1983年,他們參加了另一個馬拉松,
他們速度之快,令他們能入圍參加之後一年的波士頓馬拉松。

不久後便有人對Dick說︰「何不參加三項鐵人賽?」一個從來未曾學過游泳的人,一個自六歲起便從未踏過單車的人,如何能拖著110磅(50公斤)的兒子完成三項全能賽?

但Dick還是勇於一試。屈指一算,他現在已完成了212次三項全能賽,當中包括
了四次在夏威夷舉行,極費體力的15小時鐵人賽!

因著父愛,父親去學習游泳,學習踏自行車…
他願意為Rick做出許多的犧牲和付出,他又曾拖著他的兒子越野滑雪,
又曾背著他爬山,其中一次更用單車拉著他橫越美國。

於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們父子就常以"Team Hoyt"報名參加馬拉松和三項鐵人賽:
跑步時Dick就推著Rick跑, 游泳時Dick就拖著Rick, 躺著的橡皮艇游,
騎自行車時, Dick就騎著特製的自行車, 將Rick放在自行車前騎乘……

那麼Dick為何不試試自己一個人參加比賽,看看表現如何?
「我不會獨個兒參賽。」Dick說。他參加比賽純粹是為了當他們一起跑步、
游泳和踏單車,看到Rick面上露 出甜美笑容時的「奇妙感覺」。

今年,Dick與Rick分別65和43歲,已完成了他們第24次波士頓馬拉松,在20,000名參賽者中排名第5,083。他們的最佳時間?
是在1992年的兩小時40分——只落後世界紀 錄35分鐘;當然,或許你還未留意
到,這紀錄是由一個沒有推著輪椅的人所創的。

兩年前,在一次比賽中,Dick輕微心臟病發。其後醫生發現他的一條大動脈有95%栓塞了。其中一名醫生對他若說︰「非你一直保持著這樣好的狀態,你大可能15年前已不久於人世。」

現在,儘管Rick有自己的住宅單位(他享有居家照料服務)並在波士頓工作,
而Dick從軍隊退役後已在麻薩諸塞州的荷蘭市居住,但他們總有團聚的方法。
他們經常在全國各地發表演說,而每週末也會參加極耗體力的比賽,當中包括今年的父親節。

當晚, Rick會請父親吃晚飯,但他最想送給父親的禮物,是他永遠買不到的。
Rick 答道︰「我最想送給爸爸的,是爸爸坐在椅上,由我推他一次!」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阿德的異想世界

每每早晨睡醒時都有一些構想 並且寫記錄在部落格上 好作為爾後 創業的好點子 但到了晚上要寫這些構思的時候 卻再也記不起來....

轉載: 38種攝影基本功訓練 原作者 遠山

攝影,除了擁有好裝備,良好的運氣,超凡的耐心之外,更有有一手過硬的攝影技巧,分享攝影基本功訓練,文末提供攝影基本功訓練全文閱讀。 第一單元:攝影基本功訓練 訓練 1、全景深練習 被攝體: 一般風景、花卉、城市建築等衝擊力較強的景物。 要 求: 畫面全部實焦。 建 議: 首先使用廣角鏡頭:24MM—35MM拍攝,光圈:F11—16,光圈優先模式。 訓練 2、單體對焦練習 要 求: 只把焦點對在主要被攝體上,淺景深。 建 議: 中望遠鏡頭:85MM以上,光圈F5.6或更大,光圈優先模式。 訓練 3、定格練習 被攝體: 體育運動項目、行走著的汽車、火車、流動著的水、瀑布等。 要 求: 將激烈運動著的被攝體的瞬間動作或瞬間表情記錄下來。 建 議: 高速快門1/1000秒以上、快門速度優先模式。 訓練 4、動感練習 被攝體: 體育運動專案、動態的人、流動著的水、瀑布等。 要 求: 運動員和動態人的身體的一部分虛化或動體實背景虛,流動著的水,瀑布等有流線感。 建 議: 慢速快門1/15秒-11秒,先從1/30秒開始練習,然後1/15、1/8、1/4、1/2、1秒逐段練習,使用三腳架。 訓練 5、取景練習 要 求: 突出主題,畫面簡練,能傳達出被攝場景的氣氛,此項訓練是構圖訓練的基矗。 建 議: 望遠鏡頭,大光圈。 訓練 6、特寫練習 被攝體: 花卉、靜物、昆蟲等。 要 求: 被攝體占畫面的比例儘量大,突出被攝體的形狀和有趣的部分,高清晰度。 建 議: 使用微距鏡頭或微距功能及近攝接圈,最短攝影距離,鏡頭與被攝體保持平行,使用三腳架及快門線。 訓練 7、各種焦距鏡頭(鏡頭各焦段)的使用練習 利用各種焦距鏡頭(鏡頭各焦段 )進行拍攝練習,借此瞭解鏡頭各個焦距的特點,理解畫角及透視關係,活用各焦距段的不同景深。 標準鏡頭: 焦距50MM左右的鏡頭——極其自然,沒有誇張。 廣角鏡頭: 焦距35MM以下的鏡頭——強調遠近感。 中望遠鏡頭:焦距為85MM~135MM的鏡頭——與人眼最接近的透視(遠近)感,能正確體現被攝體的形狀,多用於人像攝影。 望遠鏡頭:焦距為200MM以上的鏡頭——很少遠近感,有壓縮效果。(易抖動,儘量使用三腳架) 第二單元:畫面構成和構圖訓練 練習 8、橫、縱位構圖 被攝體: 景物、山河、建築、人物等。 要 求: 用橫...

摸著石頭過河

作者:高建華 出處:商務印書館 在中國,有一個非常流行的口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對於不熟悉、不瞭解的事情不是請教專家,而是關起門來思考,好像這樣做最穩妥。 其實,只要大家冷靜地想一想就知道,過河有很多種方法,而“摸著石頭過河”是其中最危險的選擇。 為什麼不修一座橋過河? 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需要很多錢,但是卻一勞永逸;如果實在無力修橋,也沒有時間等著橋修好再過去,那我們也可以選擇坐船渡河啊!坐船渡河比“摸著石頭過河”風險要小很多,付出的代價也不大(就是渡船的費用);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找不到船,非要趟著水過河的話,為何不找一個熟悉地形的人帶著過河?幹嗎非要自己去“摸著石頭過河”,去冒風險?去交學費? 可見,在計劃經濟年代形成的很多思維模式並不容易改變。 具體到戰略規劃上來說就是:如果你不懂為什麼要做戰略規劃,可以請人來做培訓,介紹戰略規劃的意義和重要性,戰略規劃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使大家明白戰略規劃背後的道理,從而達成共識。 如果你認同了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做,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就請一個專家幫著做,邊幹邊學、融匯貫通,整個管理團隊做這麼一次戰略規劃,比上一個MBA班更有實際意義,因為這不是模擬練習,而是實戰操作,大家的體會更深。 記得1997年的時候,為了把我們那個分部的戰略規劃做好,我們從美國請來了一個專門做戰略規劃的高手擔任輔導員,手把手地帶領我們把五年戰略規劃給做出來了。 儘管在那之前,我已經做過幾次戰略規劃,但是經過專家指點之後,我才真正掌握了做戰略規劃的技巧,從那以後我才開始幫其他企業去做戰略規劃。 戰略規劃的水平體現了一個企業的組織智商,因為戰略把企業發展的大方向明確了,把實現目標的計劃寫清楚了,所以大家知道自己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的工作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價值,所以能激發大家的主人翁精神。 記得當年與我的頂頭上司Ken Lodge在探討組織智商的時候,他把中國人和美國人做了一個對比。 在他看來,中國人的平均智商高於美國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人比較聰明。 但是美國的情況與中國不同,大部分人的智商平平(所以很多人說其實美國人很傻),但是在美國有少數智商特別高的人(精英人物),他們的智商非常高,平均下來,美國人的平均智商可能低於中國人。 不過在美國,很多製度(在企業和其他機構裡)都是由高智商的經過專業訓練的精英來進行設計的,考慮...